用人单位超过约定支付周期30天未发工资即构成拖欠工资,但需排除自然灾害、经营困难等法定缓发情形。关键点: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非全日制用工最长支付周期15天;延期支付需与工会协商并备案;恶意欠薪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工资支付周期和拖欠标准。按月支付工资的用人单位,需在自然月结束30天内完成结算,超期即属违法拖欠。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单位,支付周期不得超过15天。若遇节假日,应提前发放而非顺延。特殊情况下,因经营困难需延期支付的,必须与工会或职工协商一致,并向劳动部门备案,且延期最长不超过30天。
拖欠工资的**途径包括三步:先协商,再投诉,最后仲裁或诉讼。劳动者可向当地劳动监察机构提交证据(如考勤记录、工资条等)投诉,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对结果不满可15日内起诉。用人单位若拒不执行裁决,法院可强制执行。恶意欠薪涉及刑事犯罪的,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遇到欠薪问题务必依法**,避免过激行为。保留劳动合同、银行流水等证据,及时通过12333热线或属地劳动部门反映。企业应规范薪酬管理,确保持续经营与劳动者权益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