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普遍不建议选择仲裁,主要因其成本高、救济难、执行风险大等关键缺陷。仲裁虽具高效保密优势,但一裁终局制度导致纠错机会极少,且费用可达诉讼的2-3倍,尤其对小额纠纷不友好。仲裁员资质参差、裁决执行依赖法院配合,进一步增加了结果的不确定性。
-
费用高昂:仲裁基础收费显著高于诉讼,例如10万元标的案件,仲裁费可能是诉讼费的3倍;20万-100万区间约为2倍。大额纠纷虽差距缩小,但综合成本仍可能更高。
-
救济途径有限:仲裁实行一裁终局,裁决生效后仅能通过极严苛条件申请撤销(如证据伪造、程序违法等),举证难度极大,而诉讼可通过二审、再审等多层程序纠偏。
-
执行风险:仲裁裁决需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若对方拒不履行或财产隐匿,跨地区或跨国执行可能因法律差异受阻,拖延权益兑现。
-
专业性存疑:仲裁员多为兼职律师、退休法律工作者等,资质和公正性依赖个案选择,部分机构专业性不足,易引发裁决偏向争议。
-
程序灵活性双刃剑:虽可自选仲裁员,但规则灵活可能导致证据采纳标准不统一,反增结果不确定性,尤其对法律知识薄弱的当事人不利。
仲裁更适合标的额大、保密要求高的商事纠纷,而普通合同或劳动纠纷更宜通过诉讼保障权益。当事人应综合评估成本、效率与风险,避免因“约定仲裁”条款被动陷入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