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成效不彰的核心原因在于体制机制联动不足、利益格局固化、补偿机制失衡,导致“三医”联动难以形成合力,医院逐利动机未根本消除。
-
“三医”联动形同虚设
医疗、医保、医药改革长期分兵推进,政策协同性差。例如,取消药品加成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滞后,仍按项目付费刺激过度医疗;药价虚高问题未解决,医院转向检查化验创收。部门间利益博弈导致政策落地矛盾,如物价部门因顾虑CPI拒绝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财政补偿与绩效考核脱钩。 -
补偿机制“拆东补西”
取消药品加成后,财政投入和价格调整未能足额补偿医院损失。部分地区财政仅补足账面药品加成,却未覆盖隐性收入缺口,医院陷入“业务量增、利润反降”困境。大型设备检查费等替代性创收手段加剧患者负担,违背改革初衷。 -
人事薪酬改革停滞
医务人员薪酬与药品、检查收入隐性挂钩未彻底切断,年薪制等改革仅个别地区试点。编制僵化、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滞后,导致医生积极性受挫,对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消极应对。 -
政府责任落实缺位
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基建、设备、学科建设等)普遍未到位,财政补偿依赖地方财力,贫困地区更易出现“政策空转”。管理权责不清,医管会虚设,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流于形式。
总结:公立医院改革需突破部门壁垒,以财政精准投入为杠杆,同步推进支付方式、薪酬制度、药品流通等“硬骨头”改革,否则局部修补只会加剧系统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