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将与工资解绑”是近期网络热议的谣言,实际情况是部分地区和行业试点工资与职称“松绑”改革,但并未完全取消职称对薪酬的影响。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唯职称论”,通过多元化薪酬结构(如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弱化职称的单一决定作用,而非彻底解绑。目前职称仍是职业发展、退休待遇等重要参考指标。
-
试点改革≠全面解绑
山东、宁夏等地在医疗、教育领域试点“评聘分离”模式,允许单位自主制定岗位条件,职称仅作为聘用参考。例如,山东省医疗卫生机构试点中,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脱钩,但员工仍需参评职称。类似试点强调实际贡献考核,但未取消职称评定本身。 -
薪酬结构多元化,职称权重降低
多地调整工资构成,增加绩效、工龄等非职称因素。湖南、浙江等地教师薪酬改革中,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的薪资差距缩小,但职称仍影响岗位工资基数。改革后,职称对薪资的影响从“决定性”转为“参考性”。 -
职称仍具多重价值
职称与职业年金、住房补贴、项目参与资格挂钩,且影响养老金计算。例如,副高职称可提高视同缴费指数,增加过渡性养老金。部分城市还为中高级职称人才提供落户、购房等政策优惠。 -
政策导向为“灵活化”而非“取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人才评价体系”,重点在于淡化职称对薪资的刚性约束,而非否定职称制度本身。例如,广东基层工作者满10年可不受比例限制评副高,但评定后薪酬仍与岗位职责挂钩。
总结:职称与工资的关系正从“硬绑定”转向“软关联”,但网传“彻底解绑”系误读。建议从业者持续关注职称评审动态,兼顾能力提升与职称准备,以应对改革中的职业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