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起,全国范围内将全面禁止一切形式的校外学科类补课,包括线上、线下、一对一及变相培训,违规者最高面临10万元罚款并吊销办学许可。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育公平,同时推动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但也在家长群体中引发了对升学竞争的担忧。
-
禁补范围全覆盖:新规明确禁止所有学段的学科类培训,无论是机构集体授课、家教一对一辅导,还是以“夏令营”“家政服务”等名义的隐形变异补课,均属违法。艺术类机构不得开展学科培训,学科类机构也不得跨界经营,彻底堵住“擦边球”漏洞。
-
处罚力度升级:从违规到违法,处罚标准显著提高。擅自举办培训机构或开展补课的个人/机构,将面临警告、没收违法所得、5万—10万元罚款;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将被取消教师资格,并纳入征信黑名单。
-
配套措施保障公平:政策要求学校延长课后服务时间,提供免费素质课程,并严控作业总量(小学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高年级作业时长不超过90分钟)。教育部将加强大数据监管,重点打击线上隐蔽补课行为。
-
家长应对建议:理性看待政策变化,优先选择合规的非学科兴趣班;通过全国校外培训监管平台查询机构资质,避免预付费超3个月或5000元;鼓励孩子参与校内社团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转型需要社会共同适应。短期内可能面临阵痛,但长期看,这将为孩子们腾出更多探索兴趣、全面发展的时间,也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政策效果如何,还需观察后续执行力度与教育资源均衡化的配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