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0月15日发布的新规聚焦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核心内容包括: 义务教育阶段严禁以任何形式设置重点班、实验班; 高中阶段逐步推行“选课走班”模式; 校外培训机构需重新审核登记,非学科类培训纳入监管。 这些措施旨在优化教育生态,减轻学生负担,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
义务教育阶段取消重点班
新规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考试成绩、竞赛成绩等为依据分班,严禁设立重点班或变相设置“实验班”“尖子班”。此举旨在遏制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保障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减少家长和学生的焦虑情绪。 -
高中“选课走班”模式推广
为适应新高考改革,高中学校需逐步实施“选课走班”制,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科目组合。学校需优化师资和课程安排,确保教学秩序稳定,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
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规范
学科类培训机构需重新审批登记,严禁超纲教学、提前授课;非学科类培训(如艺术、体育等)首次纳入统一监管,须符合资质、收费、安全等要求。政策强调培训机构不得占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学科培训,进一步落实“双减”目标。
此次新规的落地将深刻影响学校教育与课外培训格局,家长和学生需关注政策细则,合理规划学习路径。 长期来看,政策有望缓解教育内卷,促进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