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体店购买电动车时被“宰”,通常是因为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议价技巧或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导致多花冤枉钱。关键问题包括:价格虚高、配件捆绑销售、售后缩水、以旧换新套路等。掌握以下技巧可以有效避坑。
-
价格虚高
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电动车配置不熟悉,将低配车标高价出售。比如,同一款48V20Ah电池的车型,不同店铺可能差价高达500-1000元。建议提前在网上查询同款车型的官方指导价,并对比3家以上门店报价。 -
配件捆绑销售
商家常以“必须加装防盗器/保险/GPS”等名义强制消费,这些配件往往溢价2-3倍。例如原价80元的头盔被卖到200元。坚持只购买裸车,或要求单独开具配件发票以便比价。 -
电池与续航猫腻
虚假宣传续航里程是常见手段,标注“理论续航80公里”的车型实际可能仅能跑50公里。重点查看电池容量(如48V24Ah比48V12Ah续航更长),并要求书面注明保修期。 -
以旧换新陷阱
旧车折价时,商家可能先抬高新车售价再压低旧车估值。例如标价4000元的车,旧车折价800元后仍要付3200元,而实际新车仅值3500元。建议分开处理:先卖旧车再买新车。 -
售后承诺缩水
口头承诺的“免费保养”“电机保修3年”可能变成“首保免费”“电机仅保1年”。务必让商家将保修范围、期限写入合同,特别关注电池更换条款(如是否含人工费)。
购买电动车前,建议熟记主流品牌型号的配置参数,保留宣传单页和聊天记录作为证据。遇到强制消费可拨打12315投诉,切记:所有额外费用都要砍价,没开发票的配件坚决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