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39条原文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重点论述了误治后的变证及分阶段救治方法,体现了张仲景"随证治之"的辨证思维。
-
原文解析
本条描述了太阳病误用桂枝汤发汗后出现的四种变证:首先出现阳气受损的四肢厥冷、咽干烦躁,用甘草干姜汤急救回阳;待阳气恢复后出现脚挛急症状,改用芍药甘草汤柔筋缓急;若出现胃热谵语,则少量使用调胃承气汤;最后指出若误用烧针发汗导致亡阳危候,需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
辨证要点
- 脉浮自汗属表虚证,本应扶阳解表(如桂枝加附子汤),误用桂枝汤单纯发汗则伤阳
- "脚挛急"揭示患者本有阴血不足,属表里俱虚的复杂证候
- 条文展示的"厥冷→足温→脚伸"是观察阳气恢复的重要指征
- 方剂运用
- 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g、干姜6g,辛甘化阳急救阴寒
- 芍药甘草汤:白芍12g、炙甘草12g,酸甘化阴专治筋脉挛急
- 调胃承气汤:大黄6g(酒洗)、芒硝10g、炙甘草6g,微下胃热
- 四逆汤:生附子1枚、干姜5g、炙甘草6g,回阳救逆首选方
- 现代应用
- 甘草干姜汤常用于虚寒性吐血、尿频及老年寒咳
- 芍药甘草汤广泛用于腓肠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痛证
- 条文揭示的"误治传变规律"对输液反应、抗生素过用等现代医疗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本条通过误治案例系统演示了中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诊疗原则,其中分阶段用药的思路对处理复杂病症具有示范价值。临床遇到汗后伤阳、阴阳两虚的情况,可参照此条进行阶梯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