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工作履职清单是基层财政管理的核心工具,明确规定了预算编制、涉农补贴发放、资产债务管理等10项关键职责,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权责清晰、监管有力、服务高效”。 通过标准化清单管理,可有效提升财政透明度、防范债务风险,并确保惠农政策精准落地,尤其对乡村振兴中的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
-
预算与决算全流程管控
依法编制乡镇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严格执行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方案,强化预算约束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重大项目资金实施穿透式监管,确保每笔支出可追溯。决算环节需公开接受审计监督,形成“编制-执行-反馈”闭环。 -
涉农资金“一折通”精准发放
整合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20余类涉农资金,依托农补网大数据平台核验受益人信息,杜绝冒领截留。重点监管补贴政策落实情况,每季度开展资金使用效能评估。 -
国有资产数字化管理
建立乡镇固定资产动态数据库,对闲置资产实行“二维码+GPS”双标识管理。规范资产处置流程,拍卖收入全额上缴国库,严禁擅自处置。同步监管村级集体资产,防止流失。 -
债权债务风险预警
实行镇村两级债务“红黄蓝”三色分级管控,动态监控债务率、偿债周期等指标。严控新增债务,优先化解历史不良债务,探索通过资产置换、财政贴息等方式减负。 -
村级财务代理核算
推行“村财镇管”模式,统一开设村级资金专户,按月生成三资报表。定期培训村会计,落实财务公开制度,确保群众对集体资金使用的知情权。 -
专项建设资金穿透式监管
对扶贫项目、一事一议奖补等资金实施“立项-拨付-验收”全链条跟踪,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重点查处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行为。
当前乡镇财政履职需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服务”,建议结合数字化工具建立履职效能评价体系,将清单执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 同时需警惕“清单泛化”倾向,动态调整事项以适应乡村振兴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