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工作需从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驾驶员行为规范、设施技术保障及公众安全意识提升四方面协同发力,核心在于构建“人-车-路-环境”全链条防控体系。
-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运输企业需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等法规,落实“四严”措施:严格管控挂靠车辆、严密监控旅游包车、动态监控全覆盖、杜绝疲劳驾驶。客运站须做到“三不进站”(危险品、无关人员及车辆)和“六不出站”(超载、例检不合格等),并通过应急预案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
规范驾驶员行为
驾驶员必须做到“四个不”:不疲劳驾驶(连续驾驶4小时需休息20分钟)、不酒后驾驶(血液酒精含量≥20mg/100ml即违法)、不无证驾驶(包括驾驶证被暂扣或失效情形)、不超员超载(避免爆胎、制动失灵等风险)。货运车辆还需定期审验技术状况,杜绝非法改装。 -
优化设施与监管技术
定期维护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确保技术状况达标;升级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信号故障率≤1%。利用动态监控平台精准打击“两客一危”违规行为,推广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提升执法效率。 -
提升公众参与度
乘客应拒乘“黑车”、全程系牢安全带,遵守“先下后上”等乘车规范;公众需配合交通安全宣传,举报超载等违法行为。企业可通过社区活动、宣传视频等形式普及应急逃生知识。
安全是交通运输行业的生命线,唯有法律约束、技术赋能与全民共治相结合,才能实现事故率持续下降与行业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