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规定,醉驾的定义及法律后果如下:
一、醉驾的法定定义
醉驾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具体标准以《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为准。
二、醉驾的认定标准
-
血液酒精含量 :≥80mg/100ml
-
其他判定依据 :若血液酒精含量超过200mg/100ml或存在其他危险驾驶行为(如追逐竞驶、严重超速等),将依法从重处罚。
三、醉驾的法律后果
-
行政处罚
-
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
暂扣六个月以上十年以下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
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
-
刑事处罚
-
处拘役,并处罚金;
-
若同时构成其他犯罪(如危险驾驶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四、特殊情形说明
-
隔夜酒驾 :即使间隔数日,血液酒精未完全代谢仍可能被认定为醉驾;
-
酒后挪车 :属于危险驾驶行为,可能加重处罚;
-
共同犯罪 :多人共同实施醉驾行为,将依法追究共同责任。
五、注意事项
-
酒精代谢时间 :酒精在体内代谢速度因体质不同差异较大,睡醒后血液酒精未达标仍可能被检测为醉驾;
-
责任承担 :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对特定情形负有直接责任的,将依照相应规定处罚。
以上内容综合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旨在规范驾驶行为,保障道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