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自卑攻击并存
被网络暴力影响者的心理状态是多维度的,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情绪与心理障碍
-
负面情绪积压
长期暴露于网络暴力会导致愤怒、抑郁、恐惧等消极情绪持续存在。研究表明,受害者SCL-90心理症状评分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易出现人际敏感、敌意性焦虑等。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严重网络暴力可能引发PTSD,表现为失眠、噩梦、惊恐等精神性症状,影响正常生活。
二、心理机制与成因
-
情绪宣泄与压力释放
部分受害者通过攻击他人缓解现实中的挫折感或压力,例如因工作压力大而攻击陌生人的行为。
-
心理补偿与自我否定
自卑、控制欲强或自我价值感缺失者,可能通过网络暴力寻求心理补偿,但这种行为会加剧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
群体心理影响
网络暴力常伴随群体认同和从众心理,部分人会因群体压力放弃独立判断,参与攻击行为。
三、行为与心理特征
-
攻击性倾向
约60%的施暴者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部分人可能通过暴力行为获得短暂满足感或控制欲。
-
匿名性与责任缺失
网络匿名性降低道德约束,部分人认为攻击他人不会承担实际责任,从而更容易实施暴力。
-
从众与模仿行为
看到群体攻击性言论时,个体可能因从众心理加入辱骂行列,形成恶性循环。
四、特殊心理状态
-
补偿性心理机制 :部分受害者通过过度关注网络评价,形成“虚假自我肯定”,但这种状态易被负面反馈打破。
-
集体心理压力 :在特定事件(如公共舆论事件)中,群体情绪可能被放大,导致个体在压力下失去理性判断。
总结
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涉及情绪、认知、社会等多重因素。理解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但需注意,网络暴力问题需要社会、法律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