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骗学费死亡事件引发全民对电信诈骗的警惕,案件主犯被判无期徒刑,同时推动了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完善。 这起悲剧揭示了电信诈骗的严重危害性,以及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致命后果。
2016年8月,山东临沂18岁准大学生徐玉玉接到冒充教育局工作人员的诈骗电话,对方以发放助学金为由骗走其9900元学费。徐玉玉因极度悲伤导致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去世。警方迅速侦破此案,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主犯陈文辉因诈骗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从犯分别获刑3至15年不等。案件还牵出信息泄露源头杜天禹,其非法获取并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被判有期徒刑6年。
案件发生后,工信部迅速查实涉案电话号码源头,并对虚拟运营商实名制落实情况进行严查。教育部也发布通报,提醒广大新生谨防以发放助学金为名的诈骗行为。这起案件成为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护法》出台的重要社会案例之一。
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但核心套路往往相似:冒充权威机构、利用心理弱点、制造紧迫感。防范电信诈骗需牢记:不轻信陌生电话、不透露个人信息、不随意转账汇款。要妥善保管个人证件和信息,避免在不明平台填写敏感资料。
这起案件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反诈之路任重道远。只有提高防范意识、完善法律保护、加强执法力度,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