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在法律属性、行为特征和后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区别如下:
一、法律属性与调整范畴
-
民事欺诈
属于 民事不法行为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依据《民法典》等私法规范处理。
- 例如:商家夸大商品功效诱导购买,属于合同履行中的欺诈行为。
-
刑事诈骗
属于 刑事犯罪 ,调整社会公共利益,依据《刑法》等公法规范处理。
- 例如:编造虚假投资项目诈骗钱财,属于典型的刑事犯罪。
二、行为动机与目的
-
民事欺诈
行为人以 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但仍有履行合同或民事义务的意愿,属于"赚便宜"的范畴。
- 例如:房屋买卖中隐瞒轻微渗水问题,但实际交付房屋并过户。
-
刑事诈骗
行为人以 非法占有为目的 ,从一开始就无履行承诺的意图,属于"空手套白狼"的犯罪行为。
- 例如:冒充他人身份诈骗钱财后逃逸。
三、行为手段与欺骗程度
-
民事欺诈
采用 部分虚假陈述或隐瞒局部事实 ,存在实际交易基础,欺骗程度相对较轻。
- 例如:网店虚假宣传商品成分,但实际发货。
-
刑事诈骗
采用 完全虚构事实或隐瞒全部真相 ,无实际履约可能,欺骗程度极高。
- 例如:伪造房产证诈骗。
四、法律后果
-
民事欺诈
通过协商、调解或民事诉讼解决,受欺诈方可要求撤销合同、赔偿损失。
- 例如:消费者可要求退货退款或支付违约金。
-
刑事诈骗
需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公诉、法院审判,构成犯罪者将面临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甚至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 例如:诈骗数额较大者可能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
五、金额标准与持续性
-
民事欺诈
无金额门槛,主要通过民事诉讼**。
- 例如:合同违约赔偿不涉及刑事责任。
-
刑事诈骗
需达到"数额较大"标准(通常为3000元以上,具体因地区而异),且存在长期"拆东墙补西墙"式骗钱行为更可能构成犯罪。
- 例如:连续诈骗多笔小额钱财。
总结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民事欺诈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刑事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刑事诈骗的欺骗程度更高、后果更严重,需通过刑事程序追究责任。在实践中,需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行为手段及后果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