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是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涉及土地权属、家庭继承、邻里关系等核心问题。 通过真实案例解析、法律依据引用和多元调解机制,既能化解积怨,又能提升村民法治意识。以下是关键要点与实践建议:
-
土地纠纷占比最高,需强化权属规范
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等历史遗留问题常引发矛盾。例如兄弟因半亩耕地争执多年,最终通过《民法典》物权条款确权解决。建议完善土地台账、规范测量流程,避免边界模糊。 -
家庭矛盾需兼顾法与情
赡养义务、遗产分配等纠纷易激化亲情矛盾。典型案例中,调解员结合风俗与《土地管理法》,引导兄弟达成协议。注重“调解+普法”双轨并行,减少后续冲突。 -
多元联动提升调解成功率
法院、司法所、村委会联合调解效率更高。例如通过“法庭+村委会”模式,化解弟媳强占土地纠纷。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 -
以案释法增强村民信任
公开调解过程并讲解法律依据,如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集体土地权属。用通俗语言解读法规,降低村民理解门槛。
农村矛盾化解需长期投入,既要依法依规,也要尊重乡土人情。 建议基层工作者定期排查隐患,结合典型案例开展普法,从源头减少纠纷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