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湖南省试点项目,总规划54.3公里、投资49.5亿元,涵盖28条道路,实现电力、通信、给排水等10类管线集约化管理,并采用预制混凝土技术提升建设效率。以下是核心内容分述:
-
重点管廊分布
主要分布在雨湖区、岳塘区和高新区,包括护潭西路(1.3公里)、高新路(2.6公里)、霞光东路(全市首条投用管廊)等。其中,高新路管廊首创全省装配式技术,内设雨水收集池实现海绵城市功能。 -
技术创新亮点
采用“两型三新”标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12小时完成一节管廊,10人1天可建100米。管廊设计寿命100年,并预留扩容空间。 -
功能与效益
消除“马路拉链”问题,节约土地47万平米(如长新路高压线入地)。雨水污水仓分离设计,结合智能喷灌系统,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 -
远期规划
2030年前将新增干支线管廊104.7公里,覆盖昭山示范区、经开区等区域,缆线管廊达324.9公里,全面优化城市地下空间。
湘潭市通过综合管廊建设,显著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环境质量,为全国同类项目提供示范。未来将进一步推广PPP模式,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