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控措施的核心依据是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通过识别潜在威胁、评估影响程度并采取针对性手段降低风险。以下是具体依据和操作要点:
-
法律法规要求
国家《安全生产法》《数据安全法》等明确企业需建立风险管控制度,如高危行业需定期提交风险评估报告,违规将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例如,化工企业必须依据《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制定泄漏应急预案。 -
行业标准规范
各领域通过ISO 31000(风险管理国际标准)、GB/T 24353(国内风险管理指南)等框架细化操作流程。金融行业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医疗领域则执行HIPAA(健康数据保护标准)的隐私管控。 -
动态风险评估数据
通过定量(概率分析、损失模拟)和定性(专家研判、历史案例)方法确定风险等级。如电商平台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识别欺诈交易,工厂依据设备检测报告预判机械故障周期。 -
利益相关方需求
股东要求资金安全需控制投资风险,社区公众关注环保风险倒逼企业升级排污技术。例如,建筑项目因居民投诉调整施工时间以避免噪音纠纷。
风险管控需持续迭代,结合技术更新(如AI风险预测)和场景变化(如疫情后供应链重组)调整措施,最终实现成本、安全与效率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