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管理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在于医疗活动的高风险性、系统复杂性及人为因素影响,整改需从制度完善、流程优化、技术支撑和文化建设四方面入手。
-
高风险性与系统漏洞
医疗行为具有侵袭性和不确定性,个体差异导致相同疾病可能出现不同反应。医疗环节多(如药品管理、设备维护、感染控制等),任一环节疏漏都可能引发不良事件。例如,药物混淆或设备故障可直接威胁患者安全。 -
人为因素与沟通不足
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培训不足或疲劳操作易引发失误。跨部门沟通不畅(如医嘱传递错误、危急值报告延迟)进一步放大风险。例如,手术安全核查遗漏或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均属典型人为疏漏。 -
制度执行与文化缺失
部分机构患者安全制度流于形式,不良事件上报机制不健全,惩罚性文化抑制问题暴露。缺乏“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文化,导致隐患难以及时发现和整改。
整改措施
- 强化系统管理:建立药品耗材全流程追踪系统,定期巡检设备,优化高风险科室(如手术室、ICU)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 提升人员能力: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推行模拟演练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减少操作失误。
- 完善监测与反馈:建立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平台,通过数据分析识别高频风险点并针对性改进。
- 推动患者参与:通过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参与诊疗决策,如核对用药信息、报告异常症状。
总结:患者安全需系统性防控,结合技术、管理与文化变革,形成持续改进闭环,最终实现“零伤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