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画是否侵权取决于具体使用场景和创作过程。关键争议点在于:训练数据是否合法获取、生成内容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用户对AI的操控是否体现独创性。目前司法实践倾向于保护人类独创性投入,但商业用途需谨慎规避版权风险。
AI绘画的侵权判定需综合以下因素:
- 数据输入阶段:若AI训练使用了未经授权的受版权保护作品,且不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如商业用途、批量复制),则存在侵权风险。例如,直接复制知名画作风格生成高度相似内容可能侵犯改编权。
- 内容输出阶段:生成结果若与原作构成“实质性相似”(如复制线条、色彩组合),即使加入新元素,仍可能侵权。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年判例指出,AI生成内容需体现人类独创性(如参数调整、提示词设计)才受著作权保护。
- 权利归属争议:AI本身不能成为作者,但使用者若主导创作过程(如多次调试参数、筛选结果),可被认定为著作权人。反之,完全自动化生成的内容可能无法确权。
- 商业使用风险:未经许可将AI生成图用于营销、广告等场景,若涉及名人肖像或特定风格复制,可能触发肖像权或著作权纠纷。武汉法院2025年判例要求商用需证明内容独创性。
提示:用户应选择开源数据集训练AI,商用前核查生成内容独创性,并保留创作过程记录以证明智力投入。法律仍在动态调整中,建议关注个案裁判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