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跳河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悲剧,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汨罗江。 这位楚国诗人因政治理想破灭、国家衰亡而投江自尽,其事迹催生了端午节习俗,成为中华文化中忠贞与气节的象征。
-
历史背景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楚国面临强秦威胁。他主张改革内政、联齐抗秦,却遭贵族排挤,被楚王流放。随着楚国节节败退,屈原深感绝望。 -
投江细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悲愤交加,于农历五月初五怀抱巨石跳入汨罗江。当地百姓划船打捞未果,投粽喂鱼以护其遗体,演变为后世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 -
文化影响
屈原的《离骚》《九章》等作品开创“楚辞”文体,其爱国精神被历代颂扬。端午节纪念活动延续两千余年,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屈原之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升华成民族精神的丰碑。 每逢端午,人们以粽香龙舟追思先贤,传承的既是习俗,亦是不屈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