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而艺术"是中国20世纪初的"唯美主义"流派的核心主张,强调艺术的自律性和纯粹审美价值,反对功利主义文艺观。这一思潮主要体现于1920-30年代的新月派、创造社等文学团体,代表人物包括徐志摩、闻一多等,其特点是追求形式美、情感至上,并与"人生派"形成鲜明对立。
-
理论渊源
直接继承西方唯美主义(如王尔德"艺术无用论"),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性灵说"。核心观点包括:艺术应脱离道德教化,创作自由高于社会功能,主张"美即是真"的纯粹美学体验。 -
实践表现
- 诗歌领域:新月派注重格律实验(如闻一多"三美理论"),徐志摩《再别康桥》展现形式与意境的完美统一
- 戏剧绘画:南国社推崇"纯粹戏剧",林风眠倡导"调和中西"的抽象美学
- 文学批评:梁实秋提出"文学与道德无关",强调审美独立性
-
历史争议
左翼作家(如鲁迅)批判其脱离现实,1930年代后逐渐式微。但其对现代诗歌格律、纯文学观念的探索仍影响深远,当代"先锋文学"可见其精神延续。
这一流派虽存续短暂,却为中国文艺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照,其"艺术本体论"的思考至今仍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