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综合多篇权威资料,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梳理:
一、身份识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制度执行不到位
部分医务人员未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仅依赖单一识别方式(如床号或姓名),尤其在急诊等高压场景中易出现疏漏。
-
患者依从性差
患者对腕带佩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患者不配合身份核对,甚至因心理因素拒绝佩戴。
-
技术手段局限性
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人脸识别)受设备质量、环境光照、生物特征变化等因素影响,识别成功率有限。
-
管理监督不足
部分医疗机构对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考核及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二、整改措施
-
强化制度执行
-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诊疗活动前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腕带至少两种方法确认身份。
-
对昏迷、神志不清等特殊患者,必须通过家属或监护人确认身份。
-
-
提升患者依从性
-
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减少对腕带的抵触情绪。
-
对拒绝佩戴腕带的患者,需评估风险并采取替代措施(如户口本、身份证等)。
-
-
优化技术手段
-
在条件允许的科室引入生物识别技术,与传统身份验证方式结合使用。
-
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确保识别器在低光照等环境下的准确性。
-
-
完善管理监督
-
定期开展身份识别专项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操作技能。
-
建立定期审查机制,将身份识别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
重点科室(如麻醉科、手术室)采用条码或电子标签管理,实现一人一号,确保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
三、关键流程改进
-
多模式身份确认
-
门诊急诊患者转接至手术室时,由护送人员核对身份信息,并与手术室工作人员共同确认。
-
输血、给药等高危操作前,需患者或家属重复核对姓名、药物信息。
-
-
特殊人群管理
-
新生儿、意识障碍患者需使用带有出生日期、家长姓名的腕带,并由两人核对。
-
老年患者需关注视力、听力等状况,采用适当方式确认身份。
-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因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差错风险,保障患者安全,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