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星辰体系中的365颗星辰并非单一列表,而是由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天罡地煞等核心星群组合而成,每一颗星辰均对应特定神祇与职能。以下是关键体系解析:
-
三垣星官
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构成北天核心,含紫微大帝、北斗七星等约200余星官。例如紫微垣的“勾陈六星”主兵戈,太微垣的“五帝座”象征帝王权柄。 -
四象二十八宿
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等四象各含七宿,共28组星群,如角木蛟、心月狐等,每宿下辖多颗辅星,总数超300颗。例如房宿包含“钩钤”“键闭”等辅星,用于占测农事吉凶。 -
天罡地煞体系
36天罡星(如天魁星、天机星)与72地煞星(如地魁星、地杰星)源自北斗丛星,合计108星,常见于驱邪法术与民间传说,如《水浒传》人物附会。 -
五斗与杂曜
南斗六星主寿命,东斗五星纪算保命,加上金星(太白)、木星(岁星)等五行星君,构成日常祭祀对象。例如“荧惑守心”天象即火星(荧惑)入心宿,被视为灾兆。
提示:实际星数因典籍差异略有浮动,但通过上述分类可系统掌握道教星辰全貌。探索时需结合《步天歌》《开元占经》等古籍,注意星官职能与神话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