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人工智能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通过顶层设计、产业扶持、应用落地和生态协同四大方向全面推动AI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重点布局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和场景创新,同时强化安全治理与国际合作,为AI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将人工智能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2030年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北京计划2025年形成3-5个自主可控基础大模型,上海打造“模速空间”孵化平台,深圳设立千亿级AI基金群,形成央地联动、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政策支持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技术突破,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基础理论和关键工具,如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二是产业赋能,推动AI与传统行业融合,工信部揭榜挂帅机制加速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三是标准建设,2024年新版《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化体系建设指南》规范技术应用与安全管理。
地方实践凸显差异化优势。上海探索大模型生态孵化模式,安徽对关键技术项目最高奖补1000万元,山东目标2027年AI核心产业规模破千亿。央企牵头组建“AI能力联合舰队”,覆盖算力、模型、应用全链条,中国移动等企业通过链长基金强链补链,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
未来政策将更注重创新与治理平衡。一方面深化“人工智能+”场景落地,培育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完善伦理规范和跨境监管,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行办法》构建安全发展框架。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AI技术有望在医疗、制造、能源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