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岩遂为绝观中绝”意指岩石景观因隔绝而成为极致中的极致,既形容地理隔绝形成的独特奇观,也暗含超越世俗认知的禅意境界。 这一表述融合了文言文“绝”字的多重内涵与佛教“绝观”的哲学思想,既指物理空间的阻断与奇绝,也指向精神层面的超脱与智慧。
-
“绝”的文言文核心义:在古汉语中,“绝”既可指物理隔绝(如“沿溯阻绝”),也可形容极致状态(如“天下独绝”)。例句中“绝观”的“绝”兼具双重性——既因地形隔绝人迹罕至,又因景观壮丽达到无可比拟的巅峰。
-
佛教“绝观”的深层逻辑:禅宗强调“绝观”是超越主客对立的智慧(如法融《绝观论》),不执着于表象判断。岩石成为“绝观中绝”,暗喻其存在本身已超越常规审美,需以空性思维直观本质。
-
文学意境的叠加效应:类似庄子“绝云气”的超越性描绘,此句通过“绝”字重复强化了空间与精神的双重突破。岩石既是实体孤峰,又象征修行者破除执念后所抵达的究竟境界。
若在游记或文化散文中遇到此类表述,可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侧重——地理奇观、禅理隐喻,或是文人寄情山水的超然心境。理解“绝”字的多义性与哲学延伸,是解码此类文本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