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催收管理办法主要围绕规范催收行为、保护债务人权益及加强行业监管展开,具体规定如下:
一、核心原则与行为规范
-
禁止不当催收
-
严禁使用暴力、威胁、骚扰等手段,禁止通过暴力限制人身自由或侵入住宅。
-
电话催收需佩戴耳麦、全程录音,且不得在22:00-8:00夜间频繁致电。
-
-
文明礼貌与隐私保护
- 催收人员必须使用文明用语,尊重债务人人格及隐私,不得泄露或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信息。
二、催收流程与操作规范
-
催收流程管理
-
催收前需评估债务风险,制定针对性方案(如电话、短信、上门催收),并建立档案记录催收过程。
-
外部催收机构需具备资质,签订合作协议并定期评估业务质量。
-
-
频率与对象限制
- 电话催收每周联系债务人不少于3次,不可骚扰无关人员;对第三方联系需经债务人同意。
三、监管与风险控制
-
全程监督机制
-
催收活动需接受公司内部及外部监管,违规行为将及时纠正,严重者纳入黑名单。
-
金融机构需建立催收风险评估体系,对高风险债务采取差异化措施。
-
-
投诉与**保障
-
债务人可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催收机构需配合调查并整改。
-
遭遇骚扰时,债务人可保留证据并报警,催收方不得诱导债务转贷或非法收费。
-
四、法律依据与行业自律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等规范为行业提供行为准则,要求催收人员主动出示证件并规范信息使用。
-
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完善法规,强化对催收机构的资质审查与日常监管。
以上规定旨在平衡债权回收与债务人权益保护,促进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