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人性本善”为核心,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与自我实现,关注个体潜能发展,反对将人简化为机械反应或病理研究,主张从内在需求与主观体验出发探索人性本质。其两大核心思想是“需求层次理论”与“以患者为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主张人类行为由内在需求驱动,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逐层递进,强调只有低级需求满足后才能追求高级目标,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级,代表着个体充分发掘潜能的过程。该理论批判行为主义仅关注外在刺激与反应,认为这忽视了人性复杂性和自主性。罗杰斯则提出“自我理论”,认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成长动机,强调个体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对经验开放、接纳自我并保持内在协调性。
在心理治疗领域,罗杰斯创立的“患者中心疗法”颠覆传统方法,主张治疗师应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通过共情与真诚陪伴而非指导或分析来协助个体恢复自我调节能力。这一方法凸显对个体主观世界的尊重,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治愈潜力,只需通过适宜环境激发即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同样影响深远,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张创造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强调个体化探索和意义建构,而非单纯知识灌输。
当前人本主义的核心价值仍具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关注生命内在意义,重视情感联结与主体性地位,反对工具化地将人类行为简化为数据或公式。这一流派不仅推动了心理学从病理导向转向健康发展,也为教育、管理等实践领域提供了尊重人性、激励潜能的理论框架,强调个体尊严与选择权始终是理解人性复杂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