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心论(学科中心课程论)主要由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教育学家奠基,经布鲁纳、巴格莱、赫钦斯等学者完善,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教学,注重学科逻辑体系与知识结构传授。
1. 课程中心论的奠基者:
课程中心论的早期思想可追溯至19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主张通过分科教学实现知识系统化;赫尔巴特以“统觉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学科逻辑主导的课程框架;斯宾塞则进一步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强调课程应围绕实用学科构建知识体系。
2. 学科结构理论的完善: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将课程中心论推向新高度,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主张将学科核心概念与方法作为教学核心,通过“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复杂知识。
3. 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的分支:
要素主义代表人物巴格莱强调课程内容应聚焦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确保知识传承与民族利益;赫钦斯的永恒主义则主张“永恒学科”(如经典名著)的不可替代性,强调理性训练与智性价值超越实用需求。
4. 理论影响与争议:
课程中心论奠定了现代学科教育体系,但其重知识轻实践的特点常被批评脱离现实需求,促使后现代课程理论转向关注学生兴趣与社会问题。
课程中心论强调学科结构与知识传承,奠定了现代教育体系基础,但现代教育实践中需结合多元化需求调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