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通用模式步骤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内容、方法和技巧:
一、接案阶段
-
了解服务对象来源
接触服务对象,明确其主动求助、非自愿接受或转介等来源。
-
初步评估与问题判断
通过面谈了解问题性质、成因及影响,判断是否适合提供专业服务。
-
建立专业关系
通过倾听、表达同感等技巧,建立信任关系,帮助服务对象进入服务角色。
-
决定是否服务与订立合约
根据评估结果与机构资源匹配度,决定是否接案,并签订服务协议。
二、预估阶段
-
收集资料与分析
通过社会历史报告法、家庭结构图等工具,系统收集服务对象的个人、家庭及环境信息。
-
问题认定与成因分析
明确服务对象的核心问题(如行为问题、心理障碍等)及延续因素(如社会支持缺失、资源匮乏等)。
-
识别积极因素
发现服务对象的优势、潜能及改变动力,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三、计划阶段
-
设定目标与策略
根据预估结果,制定具体、可行的服务目标(如行为改善、心理调适)及介入策略。
-
制定服务计划
明确服务内容、步骤、时间安排及评估标准,确保计划可操作且可度量。
四、介入阶段
-
选择介入方法
根据服务对象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个案管理、小组工作、社区介入等)。
-
实施干预行动
通过教育、训练、资源链接等方式,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或改变行为。
-
调整与优化
根据服务反应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干预效果。
五、评估阶段
-
收集反馈与数据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服务对象对干预效果的反馈及行为变化数据。
-
分析评估结果
对比服务目标,判断干预是否有效,识别需要改进的环节。
-
撰写评估报告
撰写详细报告,记录评估过程、结果及建议,为后续服务提供参考。
六、结案阶段
-
总结服务成效
回顾服务过程,总结目标达成情况,肯定服务对象的改变与努力。
-
处理结案手续
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后续问题,明确转介或自我照顾计划。
-
跟进与评估
定期回访服务对象,评估长期效果,必要时提供持续支持。
注意事项
-
每个阶段需结合专业理论(如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与实践技巧,确保系统性干预;
-
评估需保持客观中立,避免过早下结论;
-
服务计划应具备灵活性,以适应服务对象动态变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