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效应在营销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可归纳为以下五类,均通过设置中间选项提升消费者选择概率:
-
餐饮套餐定价
星巴克采用“低价-中价-高价”梯度策略,例如:
-
38元精品手冲咖啡(高价)
-
32元拿铁(主推款,中间价)
-
25元美式咖啡(低价)
超60%顾客选择32元套餐,因兼顾性价比与安全感。
-
-
零售产品组合策略
-
宜家“三件套” :199元台灯(低价)→ 299元畅销款(中间主推)→ 499元设计师款(高价)
-
电子产品 :中间价位手机销量提升41%,利润率增长18%。
-
-
服务行业分级定价
-
理发店 :38元普通发型师 → 68元经理发型师 → 98元总监发型师
-
足浴店 :168元基础按摩 → 268元标准套餐 → 368元高端服务
通过“面子需求”与“技术溢价”结合,提升中间价位吸引力。
-
-
医药行业分级策略
仿制药采用“原研药-仿制药-通用药”三级定价,中间档仿制药占比62%,平衡专利风险与利润空间。
-
促销活动设计
-
“稀缺性”策略 :推出限量版产品(如奢侈品联名款)吸引高净值客户
-
“对比效应” :低价基础款(如199元台灯)与高价设计师款(499元)形成对比,强化中间款畅销性。
-
总结 :折中效应通过提供“安全选择”满足消费者心理预期,企业需精准定价并设计产品梯度的中间选项,以平衡风险与面子需求,从而提升销售效率和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