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中效应产生的心理过程源于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下规避风险的决策偏好,通过选择中间选项来平衡安全感和性价比。
-
规避决策风险的心理机制
当面对多个选项时,人们倾向于认为极端选项(最高或最低)可能存在隐性风险——高价可能超出预算或性价比低,低价则担心质量缺陷。中间选项因“中庸”属性被默认为更可靠的选择,降低了决策失误的焦虑感。 -
参照系对比的认知偏差
新增的极端选项会改变原有选项的参照框架。例如,高价选项的加入会让中价显得更合理,触发“相对优惠”的错觉。这种对比强化了中间选项的吸引力,即使其本身未必最优。 -
社会文化的中庸导向
集体文化中“过犹不及”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逻辑。中间选项被视为理性与克制的象征,符合社会对“适度”的期待,进一步巩固折中效应的普遍性。
理解折中效应有助于识别消费陷阱,但也可用于优化产品定价策略——通过合理设置选项框架,引导用户高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