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业绩被辞退是否有补偿,主要取决于用人单位辞退员工的理由是否合法以及具体的劳动合同和规章制度。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一问题的法律依据和实际案例。
合法辞退的情形
业绩不达标与不胜任工作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二项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意味着,如果员工未能达到业绩标准,但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后仍无法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可以合法辞退员工,但需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
这种情形下的辞退是合法的,且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关键在于用人单位是否提供了培训或调整岗位的机会,并且员工在调整后仍无法胜任工作。
劳动合同和规章制度的合法性
用人单位在制定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必须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公示或告知员工。如果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未经过合法程序制定或未告知员工,则不能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合法性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和公示告知义务。如果用人单位未能履行这些程序,即使员工业绩不达标,也不能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可能构成违法辞退。
违法辞退的赔偿
经济补偿和双倍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如果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员工支付赔偿金。
违法辞退的赔偿标准较高,旨在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在进行人员调整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否则将面临双倍赔偿的风险。
具体案例分析
在张某的案例中,由于公司未对张某进行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直接以业绩不达标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法院认定公司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张某6个月工资的赔偿金。
另一个案例中,公司因员工未完成业绩而辞退员工,但未提前通知或支付经济补偿,也被法院认定为违法辞退,需支付双倍赔偿金。
这些案例表明,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会重点关注用人单位是否提供了培训或调整岗位的机会,以及是否履行了法律规定的程序。未履行这些程序的辞退行为通常会被认定为违法,需支付双倍赔偿。
具体案例分析
案例一:未提前通知和培训
辽宁沈阳的张勤因未完成公司突然增加的工作量而被辞退,法院认定公司系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判决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7.2万元。在这个案例中,公司未提前通知张勤增加工作量,也未提供培训或调整岗位的机会,直接以未完成工作量为由解除劳动合同,违反了法律规定。
案例二:规章制度未公示
某科技公司在未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以员工未完成业绩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法院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双倍赔偿金。该案例中,公司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员工不能胜任工作,且未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直接解除劳动合同,构成违法辞退。
未完成业绩被辞退是否有补偿,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如果用人单位依法进行辞退,需提前通知或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未履行法律程序,直接以业绩不达标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则构成违法辞退,需支付双倍经济补偿作为赔偿金。员工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了解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业绩不达标被辞退有补偿金吗
业绩不达标被辞退是否有补偿金,取决于具体情况:
-
合法辞退:如果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业绩考核标准,且该标准合理合法,员工经考核确实未达标准,同时用人单位已对员工进行了培训或调岗,员工仍不能胜任工作,此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员工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员工一个月工资后,还需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员工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员工支付。
-
违法辞退:如果用人单位未设定合理考核标准,或者未对员工进行培训、调岗就直接辞退,这种辞退行为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员工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的计算方式是按员工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员工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如何合法解除劳动合同
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协商解除
- 方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程序:双方应就解除的条件、时间、经济补偿等事项达成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认。
劳动者单方解除
- 提前通知解除:
- 方式: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程序: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
- 即时解除:
- 方式: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如未支付工资、未缴社保、****、违章指挥危及安全等),劳动者可立即解除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
- 程序:劳动者应通知用人单位,并明确解除事由。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 过失性辞退:
- 方式: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被追究刑事责任等,用人单位可立即解除合同。
- 程序: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 非过失性辞退:
- 方式:劳动者患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工作、不能胜任工作且培训/调岗后仍不能胜任、客观情况重大变化导致合同无法履行。
- 程序:提前30日书面通知或支付“代通知金”+经济补偿。
- 经济性裁员:
- 方式:用人单位因破产、经营困难、技术革新等需裁减20人以上或占职工总数10%以上时,经法定程序可裁员。
- 程序: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后,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其他注意事项
- 经济补偿:在协商解除或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时,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 程序合规:用人单位解除合同需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如通知工会、书面送达等。
- 证据保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均应保留相关证据,以证明解除合同的合法性。
被辞退后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被辞退后,您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申请劳动仲裁:
1. 确定申请时效
- 时效期间: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 时效中断和中止:在时效期间内,如果您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时效期间会中断并重新计算。
2. 准备仲裁申请材料
- 仲裁申请书:应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仲裁请求、事实和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等。
- 证据材料:包括劳动合同、社保证明、工资流水、考勤记录、离职证明、离职通知书等。
- 其他材料:如委托代理人代为仲裁,需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等。
3. 提交仲裁申请
- 提交方式:可以预约递交、邮寄递交或网上递交仲裁申请。
- 提交地点:向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请。
4. 等待受理和开庭
- 受理决定:仲裁委员会会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 开庭审理:若受理,仲裁庭会在开庭五日前通知双方当事人,进行开庭审理。
5. 参与调解和裁决
- 调解:仲裁庭会先行调解,若达成协议,制作调解书;若调解不成,则进行裁决。
- 裁决:仲裁庭会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作出裁决,案情复杂可延期不超过十五日。
6. 申请强制执行(如需)
- 裁决生效:对裁决不服的,可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 强制执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裁决的,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