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学历入职的后果极其严重,轻则被解雇、追讨工资,重则面临刑事处罚和终身信用污点。这种行为不仅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诚信原则,导致劳动合同无效,还可能因伪造证件罪被判刑,同时需赔偿用人单位损失,并影响未来职业发展。
-
劳动合同无效与解雇风险:用人单位发现学历造假后,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若入职时学历是录用的关键条件,法院通常认定欺诈成立,劳动合同自始无效,已发放的“虚高工资”可能被追回。
-
法律追责与经济赔偿:伪造学历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最高面临三年有期徒刑;民事上需赔偿用人单位招聘、培训等损失,且无权索要离职补偿。
-
信用与职业声誉受损:造假行为会被记入个人征信系统,影响**、签证等社会活动,同时被行业列入黑名单,长期阻碍职业发展。
-
特殊岗位的默示要求:即使招聘未明确学历要求,高管、技术岗等仍可能因岗位性质被推定学历为默示条件,造假后责任更重。
诚信是职场立足之本,造假学历看似捷径,实则代价高昂。用人单位可通过背景调查和承诺书规避风险,而求职者应通过正规途径提升竞争力,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