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目标
明确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培养要求,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
课程导向
以素养为导向,强调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推动教学改革。
二、课程设置优化
-
整合与调整
-
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整合为“道德与法治”(九年一体化);
-
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八至九年级分项开设艺术课程;
-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提前至一年级,独立设置劳动、信息科技课程。
-
-
幼小衔接与衔接
注重学科内、学科间知识关联,强化学段纵向衔接,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三、实施要求细化
-
教学指导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职责,提出教学改革方向、评价重点,强化监测与督导。
-
教师培训
以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为核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设适应新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
四、课程内容与评价
-
内容结构
依据核心素养精选重要概念、主题内容,注重学科内与跨学科关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学业质量与评价
增加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评价案例,强化过程性评价,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
五、课程体系特征
-
五位一体
融合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艺术体育、劳动教育,形成全面育人体系。
-
技术融合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以上内容综合自教育部官方文件及权威解读,涵盖课程方案的核心框架与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