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课程结构优化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多个维度进行了创新与优化,其核心意涵与实施要点可概括如下:
一、核心素养导向
-
素养目标体系
新课标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总目标,将核心素养细化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维度,并贯穿学科教学全过程。
-
跨学科整合
通过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关联性。例如,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结构优化
-
课程内容重构
-
道德与法治 :整合小学品德与生活、初中思想品德为九年一体化课程,强化实践性与政治性。
-
艺术与科学 :艺术课程增加舞蹈、戏剧等体验式内容,科学课程提前至一年级,注重核心概念与实践能力培养。
-
劳动与信息科技 :独立设置课程,强调劳动教育的基础性和信息科技的综合应用。
-
-
学业质量标准
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水平,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三、教学实施新要求
-
教学逻辑转变
从“学科逻辑”转向“学习逻辑”,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意义。
-
大单元与项目式学习
推广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通过主题化、综合性的活动促进知识结构化。例如,语文教师可设计“家乡文化探索”项目,整合阅读、写作与实践能力。
-
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教—学—评”一致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素养表现,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
四、其他关键变化
-
劳动教育前置 :将劳动教育纳入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实践能力。
-
信息科技基础化 :强化信息科技课程的基础性,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总结
新课标通过核心素养导向、课程结构优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旨在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其核心在于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评价与素养达成有机结合,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