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劳动课标新课程标准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周不少于1课时,构建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内容框架,强调实践性与价值观培养并重。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课程标准形式系统设计劳动教育,标志着劳动教育从“活动”升级为“课程”。
-
课程定位与目标
劳动课程作为独立学科,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包括劳动观念、能力、习惯、品质及精神五大维度。小学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自理、班级服务为主,高年级逐步增加公益劳动与职业体验,初中阶段则需掌握1-2项生产技能。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认同。 -
三大内容体系详解
- 日常生活劳动:涵盖清洁、烹饪、收纳等基础技能,要求小学中高年级会做2-3道家常菜;
-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种植养殖)、工业体验(木工、金工)、新技术应用(3D打印)等;
- 服务性劳动:强化社会责任感,如社区志愿服务、公益环保活动等,初中生需完成至少6小时/学期的公益劳动。
-
实施与评价创新
采用“课堂+实践基地+家庭”多元场景,鼓励学校开辟“小菜园”“手工作坊”等场所。评价拒绝纸笔考试,通过劳动清单、成果展示、过程性档案等方式记录成长,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度与实际技能提升。
劳动课标落地需家校社协同推进:家长应避免包办代替,学校需配齐师资与场地,社会企业可开放实践资源。建议从整理书包、养护绿植等小事入手,让孩子在真实劳动中收获成就感和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