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又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是指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罕见、破坏性强的小概率气象现象,其核心特点是发生概率低于5%-10%,但对社会和生态系统影响巨大。这类事件包括极端高温、暴雨、龙卷风等,且随着全球变暖呈增多增强趋势。
极端天气的判定通常基于两种标准:一是统计频率,如在30年气候区间内发生概率低于10%的事件;二是观测阈值,如气温、降水量等指标突破历史极值。例如,北京市将1小时降雨量达70毫米以上或日最高气温41℃以上定义为极端天气。
从类型来看,极端天气可分为大尺度现象(如持续干旱、区域性寒潮)和中小尺度现象(如冰雹、雷暴)。前者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后者突发性强、局地破坏力集中。例如,孟加拉国曾因地形放大效应遭遇风速185公里/小时的热带气旋,导致30万人死亡。
全球变暖是极端天气频发的关键诱因。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分布曲线偏移,极热事件概率显著增加;同时水循环加速,使得暴雨更集中、干旱更严重。研究显示,若气温变化的方差增大,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防范极端天气需多层级协同:气象部门需提升预报精准度,政府应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公众则需掌握避险知识。例如,雷电红色预警时需避免户外活动,而高温红色预警下需重点防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