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天气”是正确表述,指极端气象条件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天气现象,如暴雨、暴雪、台风等,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的特点。而“恶略天气”为错误写法,属常见错别字混淆。
气象学中,恶劣天气需满足三个核心条件:一是强度超出常态(如风力≥8级或24小时降水量≥50毫米);二是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洪水、泥石流);三是对人身安全或基础设施构成直接威胁。例如雷雨大风常伴随冰雹,瞬时风速可达17.2米/秒,足以掀翻临时建筑。
从防护角度看,应对恶劣天气需分场景施策:户外遭遇强对流天气时,应远离广告牌、电线杆等易坠物;驾车遇暴雨需避免驶入积水区,水深超30厘米即可导致车辆失控;居家防台风则需提前加固门窗,储备72小时应急物资。值得注意的是,高温热浪等渐进式恶劣天气同样危险,持续35℃以上高温可能引发热射病。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恶劣天气的频发趋势。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近十年极端天气事件数量较上世纪80年代增加83%,这意味着个人应急能力已成为现代生存必备技能。建议公众通过权威气象平台实时追踪预警,建立“识别风险—科学避险—灾后处置”的全链条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