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高温天气应对措施的核心在于调整教学安排、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健康监测、普及防暑知识以及家校联动协作,通过科学手段保障师生安全与健康。
调整教学安排是应对高温的关键。学校可通过缩短或暂停户外课程、推迟体育活动时间,优先将课程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对于无空调设施的教室,可改用多媒体教室或开放通风场所,降低室内温度。部分学校还可探索“错峰上下学”模式,避开午间高温时段。
优化校园环境能够缓解高温影响。加装遮阳棚、通风设备或空调系统,改善教室与公共区域降温条件;增加绿化覆盖率,利用绿植减少热辐射;提供直饮水设备或绿豆汤等清凉饮品,并在走廊、操场设置阴凉休息区。校医室需配备足量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可防范高温疾病。学校应建立体温检测与健康报告机制,对体质较弱或有基础疾病的学生重点关注。发现头晕、恶心等中暑症状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高温预警期间,暂停军训、运动会等高强度集体活动,减少户外暴露风险。
普及防暑知识提升师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班会、广播等形式讲解高温危害及应急处理方法,教育学生及时补水、避免暴晒、穿着浅色透气衣物。鼓励师生携带遮阳帽、便携风扇等工具,并推广“同伴互助”机制,倡导学生互相提醒饮水与休息。
家校联动协作确保防暑措施全覆盖。学校需通过家长群、通知信等方式告知高温应对方案,建议家长为孩子准备防晒物品、督促规律作息。鼓励家庭配合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果蔬、清淡食物,减少高热量油炸食品,共同维护学生健康。
极端高温天气下,学校需动态评估风险并及时调整预案,结合气象预警灵活执行防暑措施。日常管理中定期检修降温设备、组织防暑演练,形成常态化机制,为师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