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农村交通安全性、完善基础设施并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分级责任管理、隐患治理攻坚和资金保障等举措,系统性解决“道路条件差、车辆性能低、安全意识弱”等痛点。
-
责任体系与分级管理
明确市县政府负总责、乡镇政府承担主体责任,按高、中、低三级风险划分乡镇,配备相应管理力量。例如高风险乡镇需3名以上交通安全管理员,并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乡村振兴考核,事故追责倒查机制强化执行力度。 -
基础设施升级与隐患治理
推进“千灯万带”工程,对事故多发路段实施“五必上”(警告标志、标线、减速带等)改造,每年9月开展隐患排查周,治理经费纳入次年财政预算。同步提升道路养护标准,例如村道宽度不低于5米,水泥厚度需达18厘米,山区可适当放宽但需保障安全设施同步建设。 -
执法管控与风险防控
严查非法改装车、无证运营车辆,农业农村、交通等部门联合整治务农务工集中出行时段的超载行为。针对学生上下学、客运班线等高风险场景,要求乡镇源头管控与路面查处结合,例如禁止农用车载客,推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公交车退出农村客运。 -
资金保障与长效宣传
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鼓励群众参与路基施工并获得报酬。宣传方面利用“大喇叭”、微信群等普及安全知识,结合庙会、集市开展“美丽乡村行”活动,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提升群众意识。
乡村道路政策需多方协同落地,建议地方政府结合风险等级细化实施方案,同时优先解决急弯陡坡、平交路口等隐患点,以长效管理护航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