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是财政管理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的核心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定义与性质
-
预算
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集中性财政收支计划,规定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数量、财政支出的用途和规模,反映国家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目标。
- 属于 事前规划 ,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需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权力机关审批后实施。
-
财政决算
是根据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会计报告,反映预算执行的实际完成情况,包括收入、支出及结余等详细信息。
- 属于 事后总结 ,用于评估预算执行效果,分析偏差原因,并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二、审计主体与内容
-
预算执行审计
-
主体 :由同级审计机关负责,侧重审查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合规性,包括收入是否按预算级次、科目、期限缴入国库,支出是否合规等。
-
内容 :关注预算执行偏差(如超预算、截留挪用等),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
-
财政决算审计
-
主体 :通常由上级审计机关执行,重点审查决算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如是否存在虚报、漏报收支等问题。
-
内容 :核查预算与决算的对应关系,评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政风险。
-
三、时间与功能
-
预算 :编制于每年年初,贯穿全年,是财政分配的起始环节。
-
决算 :在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编制,反映全年实际执行结果。
四、差异表现形式
-
数额差异
-
决算可能大于预算(超支),因预算编制不完整或执行中新增合理支出;
-
决算可能小于预算(节余),因预算执行不力或项目取消。
-
-
内容差异
- 预算包含收入预测和支出安排,决算仅反映实际收支情况。
五、监督与反馈作用
-
预算 :通过审批程序实现事前监督,控制财政资金流向。
-
决算 :通过审计发现执行偏差,促进财政管理改进。
预算与决算相辅相成:预算为财政活动提供框架和约束,决算是对预算执行效果的客观评价,两者共同保障财政资金的规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