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香港股灾是亚洲金融史上最惨烈的市场崩盘之一,恒生指数21个月内暴跌91.5%,从1774点狂泻至150点,数十万人血本无归。这场灾难的根源在于投机狂热、监管缺失与国际局势恶化的三重冲击,其标志性事件包括“鱼翅捞饭”的消费癫狂、假股票引发的信任危机,以及中东石油危机导致的全球连锁反应。
-
投机泡沫的疯狂膨胀
1969至1973年间,香港恒生指数飙升7倍,成交量暴增16倍。汇丰银行“1股拆10股”的高配送政策与港府兴建地铁的利好,刺激散户疯狂入市。当时出现“用500元港币点烟”“辞工全职炒股”等荒诞现象,蓝筹**盈率普遍超百倍,完全脱离企业实际价值。 -
监管漏洞加速崩盘
四家交易所恶性竞争导致上市标准形同虚设,“香港天线”等空壳公司混入市场。1973年3月假合和实业股票曝光后,恐慌性抛售爆发。港府仓促征收资本增值税进一步打击信心,恒指半年内跌去70%,消防员甚至需用安全条例驱散交易所人群。 -
国际黑天鹅事件补刀
1974年石油危机触发全球经济衰退,和记洋行股价从44港元跌至1港元,被汇丰银行接管。恒指最终跌至150点,相当于1969年水平,全港破产案例激增,部分股民因巨亏自杀。
这场股灾促使香港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包括《证券条例》和投资者赔偿基金。其核心教训在于:任何脱离基本面的暴涨终将回归理性,而健全的规则才是市场长期繁荣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