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香港股灾期间,外资通过做空恒生指数期货、低价抄底蓝筹股和利用信息差套利三大手段掠夺财富。这场资本博弈揭示了国际游资对新兴市场的收割逻辑,至今仍是金融监管的经典案例。
核心手段解析:
-
期货市场精准狙击
外资机构在股灾前大量建立恒指期货空单,随着市场恐慌加剧,通过抛售现货打压指数,仅10个月便使恒指暴跌91%,空头合约获利超300%。芝加哥交易所数据显示,部分对冲基金单笔盈利相当于当时香港GDP的2%。 -
恐慌性抛售中捡漏
汇丰、太古等英资财团在恒指400点低位启动回购,以1/10的价格回收优质资产。某英资银行通过抵押**违约处置,仅用800万港元便取得中环整栋商业大厦产权。 -
跨市场联动收割
国际炒家同步做空港币汇率,利用联系汇率制度缺陷,在港元贬值15%时通过外汇远期合约套利。新加坡市场记录显示,部分交易员通过港元/美元利差组合策略,年化收益率达170%。
这场资本围猎最终促使香港在1987年建立熔断机制,但外资"危机套利"模式仍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重演。监管者需警惕的是:当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流动性枯竭和货币贬值预期三重信号时,往往是国际空头布局完成的危险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