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股灾的最大获益者是以保罗·都铎·琼斯为代表的逆向投资者和提前布局空头的对冲基金。这场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股灾中,全球**单日蒸发1.7万亿美元,但少数人通过精准预判市场崩盘、做空股指期货或抄底优质资产实现了惊人收益。关键亮点包括:琼斯的都铎基金当年收益达62%,技术分析大师马丁·茨威格组合单日上涨9%,而日本市场因政府救市意外成为避险地。
-
对冲基金的“空头盛宴”
程序化交易引发的连锁抛售导致市场流动性枯竭,但提前建立空头头寸的机构成为赢家。保罗·都铎·琼斯通过研究1929年与1987年的市场相似性,结合200日均线等技术指标,在崩盘前重仓做空标普500指数期货,同时押注美联储救市带来的美债反弹,最终实现超额收益。 -
技术分析者的精准预判
马丁·茨威格运用货币指标、情绪指标等模型,早在股灾前两个月便发出预警,并通过调整投资组合降低风险。其“超级模型”在10月19日市场暴跌时逆势获利,验证了趋势预判的价值。 -
日本市场的意外避险属性
索罗斯因误判日本债市崩盘会传导至**而转投美股,损失惨重;但日本政府迅速干预稳定市场,东京**在恐慌性抛售后反弹,部分坚守日本资产的投资者反而躲过全球暴跌。 -
从股灾转向实业的转型者
香港富豪许荣茂在股灾后退出**,将资金投入纺织业和房地产,最终构建了世茂集团帝国。这类案例体现了危机中“现金为王”和长期资产配置的智慧。
总结:1987年股灾的赢家共性在于逆向思维、严格风控和灵活应变。无论是琼斯的空头策略、茨威格的数据模型,还是日本市场的政策红利,都表明极端市场中的机会属于提前布局且能快速调整的投资者。历史提醒我们:市场崩溃往往伴随财富再分配,而系统性风险本身可能成为少数人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