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香港股灾中,李嘉诚凭借前瞻性商业决策逆势崛起,成为危机中的最大赢家之一。 他通过精准抄底地产、控制负债率、分散投资等策略,不仅规避了**崩盘风险,更为长江实业后续的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案例揭示了风险控制、行业洞察与现金流管理在商业危机中的核心价值。
李嘉诚在股灾前已逐步减持股票资产,将资金转向 undervalued 的工业用地和民生刚需领域。当恒生指数暴跌91%时,其保守的财务策略(负债率不足30%)避免了流动性危机。1975年,他以1.2亿港元低价购入香港电灯公司34%股权,这笔交易后来成为其能源帝国的起点。
分阶段来看:拒绝杠杆投机是其生存关键。与当时普遍采用“炒股养地”模式的房企不同,长江实业始终保持高现金储备。逆向投资思维体现在对公用事业和港口资产的收购,这类资产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全球化布局雏形初现,70年代末投资加拿大能源项目,为日后跨国业务铺路。
这场股灾的启示在于:真正的商业韧性来自对本质需求的把握,而非市场情绪的追随。当泡沫破裂时,只有具备长期价值锚点的企业才能实现“危机溢价”。(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