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发放的津补贴必须依法退回,这是财经纪律的红线,也是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单位集体决策还是个人行为,违规发放的津补贴均需全额清退,拒不退还将面临党纪政务处分甚至法律责任。关键点在于:明确违规性质、追溯资金来源、强化监督问责,同时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弹。
-
违规发放的津补贴本质是集体或个人的违纪行为。常见形式包括超标准发放、虚构名目套取资金、挪用专项经费等。无论动机如何,均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财经纪律,必须从严处理。
-
清退程序需规范透明。核查时应逐笔核对发放依据、审批流程和资金流向,明确责任主体。对拒不退还可采取工资抵扣、财政扣款等措施,必要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
-
监督问责是核心保障。审计、财政和纪检监察部门需联动,通过专项检查、大数据筛查等手段主动发现问题。对典型案例公开通报,形成震慑效应。
-
制度建设堵住漏洞。完善津补贴发放清单化管理,推行阳光公示制度。强化单位“一把手”和财务人员培训,从源头杜绝“擦边球”行为。
提示:津补贴发放事关公信力,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既往不咎”或“法不责众”为由逃避清退责任。唯有严格执行纪律,才能维护财政资金安全和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