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1小时2分钟按2小时收费是否合理? 从技术角度看,电子计费设备完全可实现精准到分钟的计费,但多数停车场仍采用“化零为整”的收费模式,本质是经营方为简化管理和提高利润的选择。 这种收费方式虽合规(尤其市场调节价停车场),但缺乏公平性,且与用户对精细化服务的期待存在矛盾。
-
合规性与市场调节价的争议
经营性停车场收费通常实行市场调节价,只要明码标价即符合规定。例如郑州某停车场对超1分钟按1小时收费,管理部门称其“已备案”故合法。但合规不等于合理,用户质疑的是规则本身的公平性,而非合法性。 -
技术可行性与管理成本
当前电子计费系统可精确至秒(如西安部分停车场实际按秒计费但显示为整小时),但缩短计费周期可能增加对账复杂度。南京等城市已试点15分钟计费单位,证明技术非瓶颈,核心矛盾在于利润与用户体验的权衡。 -
用户感知与行业趋势
“超1分钟按1小时”易引发负面情绪,被类比为“反向抹零”。部分城市(如西安拟推新政策)已计划将计费单位缩短至15分钟,精细化收费成为提升服务口碑的突破口。
总结:短期看,用户需主动选择明码标价的停车场;长期而言,推动行业缩短计费周期(如30分钟或15分钟)是平衡经营效率与公平的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