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方和东方的划分主要基于地理、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其演变过程可归纳如下:
一、地理划分
-
经线圈划分法
早期以经线圈划分,东经160°和西经20°为东西半球分界线,东半球国家多称“东方”,西半球国家多称“西方”。
注意:现代地理学中,东西半球划分以西经20°和东经160°为界,与早期划分存在差异。
-
地中海中心法
罗马帝国时期以地中海为中心,西侧为拉丁语区(西方),东侧为希腊语区及中近东地区(东方),此划分影响深远。
二、文化划分
-
神话与宗教影响
-
晋代《穆天子传》将世界分为周穆王代表的东方和西王母代表的西方。
-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西王母形象融合,形成“新西方”概念。
-
-
文明起源说
古希腊人因希波战争将敌人称为“东方”,自身为“西方”,开启东西方文明碰撞。
三、政治划分
-
冷战时期对立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对立,西方国家指资本主义阵营,东方国家指社会主义阵营。
日本为特例,虽地理属东方,但政治制度属西方,常被纳入西方国家行列。
-
学术与经济范畴
学术上“东方”多指亚洲、北非,西方指欧洲、美洲;经济上发达国家多集中在欧美,形成“西方国家”概念。
总结
东西方划分从地理方位的直观想象,逐渐演变为包含文化、宗教、政治等多维度的复杂体系。现代政治概念更多反映国际关系与阵营对立,而地理划分则因地球球形特性存在多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