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者无罪下一句话

根据权威信息源,《说岳全传》中“不知者无罪”的下一句话是 “闻之者足戒” 。具体说明如下:

  1. 出处与原文

    该句出自清代钱彩所著《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原文对话为:

    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

    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起凤续道:“闻之者足戒。”

  2. 含义解析

    • “不知者不罪” :指因事先不知情而无意冒犯他人,不承担法律责任或道德谴责。

    • “闻之者足戒” :强调听到他人善意批评或建议时,应虚心接受并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3. 常见误解辨析

    部分资料误将“不知者无罪”与“不知法不免责”混淆,但两者属于不同语境下的法律原则:

    • “不知法不免责” :指在法律层面,因不知晓法律规定而免除责任(如刑法中的“无知免责”)。

    • “不知者无罪” :侧重道德或礼仪范畴,强调无意冒犯的宽容。

正确答案应为 “闻之者足戒” ,且出自《说岳全传》。

本文《不知者无罪下一句话》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975273.html

相关推荐

不知者不为过结论

关于“不知者不为过”的结论,综合法律、道德及实际应用分析如下: 结论 :在法律与道德层面上,“不知者不为过”强调因缺乏主观故意或过失,行为可被免责,但需区分“不知”与“不作为”两种情况。 具体分析 : 法律层面 根据《刑法》第十六条,若行为人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导致损害,且主观上无故意或过失,则不构成犯罪。例如,因突发疾病无法履行合同义务,属于“不知者不为过”。 道德与责任区分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无罪适合什么人

无罪 根据现行法律,"不知者无罪"在法律体系中 没有绝对适用性 ,但特定情况下可能作为量刑参考。具体适用范围如下: 不适用主体 所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无论是否"不知",均需承担刑事责任。法律明确规定,故意犯罪者不得以"不知"为由逃避处罚。 可能适用的情形 若行为人因非主观故意导致"不知"(如被欺骗、误解或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影响定罪量刑。例如: 行政法领域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无罪经典语录

​​“不知者无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录,强调因不知情而犯下的错误不应被苛责,其核心价值在于宽容与理性判断。​ ​ 这一理念在社交礼仪、法律实践及道德争议中均有广泛体现,但需注意“不知情”与“故意”的界限差异。 ​​文化溯源与社交应用​ ​ 该语录源自清代《说岳全传 》,原句为“不知者不罪”,常用于化解礼节冲突。例如,因不了解禁忌而失礼时,可用此语请求谅解,体现“君子有大量”的处世智慧。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不畏惧的上下句

“不知者不畏惧”的上下句是“知而深深畏”。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 出处与背景 “不知者不畏惧”与“知而深深畏”体现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在认知与态度上的对比。君子因深知天命、尊重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而心怀敬畏,而小人因无知无畏,对权威和真理缺乏应有的尊重。 2. 核心含义 不知者不畏惧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所谓不知者无罪下一句

​​“不知者无罪”的下一句是“闻之者足戒”或“知己知罪”​ ​,前者强调对无心之过的宽容,后者则突出知错担责的成长意义。这一俗语源自清代《说岳全传 》,多用于礼节性宽恕,但需注意其与法律领域“不知法不免责”原则的本质区别。 ​​原句出处与核心含义​ ​ “不知者不罪,闻之者足戒”出自《说岳全传》,本为社交场合的客套话,表示因不了解情况而冒犯他人时,对方不予计较。现代语境中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无罪经典下一句

"不知者无罪"经典下一句是"知而故犯,罪加一等"。 “不知者无罪”是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它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因为不了解情况而犯了错误,那么这个人是可以被原谅的。这句俗语还有下一句,即“知而故犯,罪加一等”,它强调了如果一个人明知故犯,那么他的罪行将会被加重。 1. 知而故犯的定义 “知而故犯”是指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仍然故意去犯这个错误。这种行为通常被视为对道德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全貌不予置评的下一句

根据权威信息源,《魔道祖师》中蓝忘机经典台词“不知全貌,不予置评”是独立存在的完整表述,并没有官方或原著明确提及下一句。该台词强调在信息不完整时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符合角色设定。 若您在网络语境中看到类似“出言有尺,做事有余”等延伸表述,可能为网友自行创作或引用,但非原著内容。建议以《魔道祖师》原著或官方发布的台词为准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不怪下一句怎么说

“不知者不怪”本身并不是一句完整的诗句或成语,而是一个常用的谚语或表达方式,用来表示对于某人的无知或误解应持宽容态度,不应过分责怪。不过,你提到的“不知者不怪”与《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有相似的意思。 “不知者不怪”的意思是由于不了解情况而无意中做错事,不应怪罪。 而“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这件事情),就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如需更多“不知者不怪”的信息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无知者无罪还是不知者不罪

根据权威法律和哲学分析,"无知者无罪"这一表述存在表述偏差,正确应为 "不知者不罪" ,且需结合法律与道德层面综合理解。具体分析如下: 一、核心结论 正确表述 该俗语完整表述为 "不知者不罪" ,强调因不知情而犯下的错误不追究责任,而非"无罪"。 法律适用 刑事责任 :多数法律体系以"不知者不罪"为原则,但需结合行为性质判断。例如,故意犯罪(如明知危险仍实施)不适用该原则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论语》无知者无畏

‌"无知者无畏"出自《论语·阳货》,指缺乏知识的人因不了解事物复杂性而盲目自信。 ‌ 孔子原句"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暗含对盲目自信的批判,强调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认知边界。这一思想在当代心理学中被称为"达克效应",揭示了认知偏差的普遍性。 核心内涵解析 ‌认知偏差的经典呈现 ‌:孔子观察到知识匮乏者常高估自身能力,这种现象比西方心理学研究早两千余年。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进一步阐释"知而不行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无罪下一句怎么回答

根据权威信息源,"不知者无罪"的下一句是 "闻之者足戒" ,具体说明如下: 出处与原文 该句出自清代小说《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原文对话为:“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常见误解澄清 部分非权威来源可能将"无罪过"作为延伸解释,但实际法律原则中"不知者无罪"与"无罪过不为罪"是不同概念,前者强调主观认知,后者属于刑法理论。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无知者无畏的下一句是什么

无畏者无惧 “无知者无畏”的下一句是 “无畏者无惧” ,二者合起来构成完整表述,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该句意为:对未知事物无所畏惧的人,自然也不会惧怕其他事物。 补充说明: 完整句子 : “无知者无畏,不知畏;无私者无畏,无所畏;无求着无畏,何畏之有?” 该句进一步阐释了“无畏”的境界,强调无欲无求、心无旁骛的境界。 相关误解说明 :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真的可以无罪吗

根据法律原则和权威信息,"不知者无罪"在法律实践中并不存在绝对适用性,具体结论如下: 法律无绝对免责条款 现代法律体系普遍不承认"不知者无罪"作为普遍原则。刑法以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或过失作为定罪依据,无论是否知情,只要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均需承担刑事责任。 罪过认定影响量刑 在特定情况下,法律认识错误可能影响量刑。例如,若行为人因不可抗力或重大误解导致行为失当,部分国家或地区可能酌情从轻处理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当无罪下一句

​​“不知者当无罪”的下一句是“闻之者足戒”​ ​,这一观点源自《诗经 》序言,强调对无心之过的宽容与对他人言行的自省。​​关键亮点在于:宽容与警示的平衡​ ​——前者体现人性化处理,后者强调引以为戒的成长意义。 ​​经典出处与核心逻辑​ ​ 该表述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雎·序》的“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后演变为“不知者不罪,闻之者足戒”。清代小说《说岳全传 》第六十三回中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不为过辩论赛一辩

​​“不知者不为过”作为辩论赛一辩的核心立场,强调对因客观信息缺失或主观无恶意造成过失的行为人应持宽容态度,其本质是推动社会从道德层面建立更包容的评判体系,而非纵容逃避责任。​ ​ 这一观点通过动机分析、责任界定与社会价值三个维度展开,既承认过失的客观存在,又主张以谅解促进个体成长与社会和谐。 ​​主观动机的纯洁性是关键前提​ ​。正方常以国际奥委会对未使用***的俄罗斯运动员的宽容处理为例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小心骂人不知者无罪

根据我国法律, “不知者无罪”不适用于随意辱骂他人的行为 。具体分析如下: 法律原则 我国刑法明确以 主观罪过 为定罪依据,即 故意或过失 构成犯罪,与是否“知情”无关。无论行为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只要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均需承担刑事责任。 具体罪名与处罚 寻衅滋事罪 :若辱骂行为 情节恶劣 (如多次实施、破坏社会秩序),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侮辱罪 :若辱骂导致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无罪的刑法原理

"不知者无罪"是指行为人因缺乏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对其行为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或不承担刑事责任的刑法原理。 1.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 犯罪故意 :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 :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刑法有不知者不罪的规定吗

无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体系, 不存在“不知者不罪”的明确规定 。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意味着,只要行为符合法律明文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无论行为人是否知情,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二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无罪还是无知者无罪

“不知者无罪”与“无知者无罪”并非完全等同,二者在法律、伦理和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解读与适用场景。以下将从定义、法律适用、哲学伦理观点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分点论述,并总结两者的关键差异。 1. 定义与背景 不知者无罪 :通常指行为人对某一事实缺乏了解,导致其行为无意中触犯法律或违背道德。例如,某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偷摘了科研葡萄,因无法预见其行为后果,法律可能免除其刑事责任。 无知者无罪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不知者无罪怎么反驳

​​“不知者无罪”这一观点看似合理,实则存在重大漏洞——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均不因无知而豁免。​ ​核心反驳点在于:法律上无知非免责理由(如交通违规仍需担责),道德上个体有义务主动认知(如环保意识缺失不等于免责),且社会规范要求公民承担基础了解义务(如金融诈骗中“不知情”需自证)。以下从三方面展开分析: ​​法律层面​ ​:现代法律体系普遍采用“法律不知不免责”原则。例如

2025-05-11 建筑工程考试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