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自取即为偷"并非孔子直接所写,而是出自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纂的《弟子规》。具体说明如下:
-
出处归属
该句出自《弟子规》中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精神编纂的学童行为规范。
-
与孔子的关联
虽然《弟子规》以《论语》为蓝本,但这句话本身是李毓秀对孔子教诲的阐释和延伸,并非孔子原话。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的是"信"与"礼",而此句具体规范了物品借用需征得同意的礼仪。
-
核心意义
通过"明求"与"偷窃"的对比,强调尊重他人财产权的重要性,体现儒家"慎而信"的道德观念。